宁波名街区之:县学街,一条兴学之街

鄞县县学门楼“棂星门”现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点
鄞县县学门楼“棂星门”现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点

宁波简称甬,唐称明州。宁波在唐以前有庙无学,且先有鄞县孔庙,再有鄞县县学,此在张津纂修的乾道《四明图经》、罗濬等人所纂的宋宝庆《四明志》中,均有记载。

县学街、念书巷,孔庙、县学,王安石、王应麟……

县学街与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此乃北宋王安石所作《慈溪县学记》的开篇之述。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则出自宁波大学者王应麟之手。古圣之书,先贤之字,开卷有益,不胜概举。

先说王安石,其与宁波有千年不解之缘。在鄞为官的王安石,除了政绩突出,亦为宁波开创了一个重学兴教的时代。

孔庙,又称夫子庙或文庙,是中国历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县学,则是旧时供生员读书之所。古代科举考试一般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分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童试录取,方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考试。宁波府孔庙(府学)拆除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尊经阁迁至天一阁,而大成殿等遗址尚隐于地下。

旧时鄞县县治,附郭于宁波府治,城中既有府学,亦有县学。所谓县学,乃儒学教官之衙署。北宋时,慈溪设县学早于鄞县,先成造就人才之地。

唐元和九年(814),鄞县建孔庙于县东半里;到了北宋,先是李夷庚在鼓楼一带恢复明州州学,促成宋代明州官学之兴起;后王安石因庙为学,学设鄞县县东半里旧有的孔庙后,时因暂无更为合适的办学地点,故把鄞县的孔庙(现宁波市第一医院所在地)作为学宫,形成庙、学一体的局面,鄞县始有县学,县学街亦因此而名。

据《鄞县通志》载:县学街,旧名县学前、郡庙前、石住桥跟。后以县学学宫所在地定名。学宫,即始建于宋的鄞县孔庙。20 世纪50 年代,曾在县学街边修建宁波市第一医院大门,四个檐角高高翘起,古朴庄严。院内有“鄞县县学遗址”碑,记有:“县学为儒学教官的衙署。唐元和九年(814),鄞县孔庙建于县东半里。宋庆历八年(1048),县令王安石以庙为学,鄞县始有县学。”

明清时期,以学宫命名的巷名为县学前巷,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已有县学街的街名记载。清代宁波县学之建筑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文昌阁、明伦堂等,惜现存只有棂星门、县学街和县学社区。元代儒学教授、郡人郑奕夫作有《庆元路儒学重修棂星门记》。

《鄞县通志》又载:鄞县学于民国初年学废,庙东教谕训导署及明伦堂等改设鄞县教育会,而其他房产则用于鄞县公立医院,即宁波市第一医院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学遗址全部划归第一医院。至20 世纪60 年代,大成殿尚较完整,然而因1979 年第一医院大规模改造建设,时将大成殿及所存古建筑全部拆除,其中有部分构件则运往宁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一改昔日县学孔庙之规模旧观。

不变的是县学街,街虽不长,但位置不俗,出能繁华入能隐。其东起开明街,西至镇明路,近邻宁波府城隍庙、天封塔,与镇明岭庙和天一阁·月湖景区接壤。

县学街与城隍庙

位于县学街东首的宁波府城隍庙,乃道教宫观,始建于梁贞明二年(916),现存庙殿为清光绪十年(1884)重建,整体建筑由照壁、门厅、仪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后殿及东西偏殿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内有数块碑刻等古迹,气势宏伟。

民国时期设在县学孔庙的鄞县党部(王之祥摄)
民国时期设在县学孔庙的鄞县党部(王之祥摄)

同在县学街东首的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至万岁登封年间(695~696)[1],因建塔年号始末为“天”“封”而得名。其塔高约51 米,共14 层,分7 明7 暗(包括地宫),六角形状,庄严神圣。

县学街西边的镇明岭庙,乃宋天禧年间(1017~1021),明州郡守李夷庚为通风水,特于府署前堆土成岭,时称镇明岭,为府治前案山。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镇明岭庙,祀六邑城隍之神。

今宁波市第一医院对面的念书巷,南联云石街,北通县学街,不足百米,乃王应麟祖居地。古人感叹云石街:“沧桑世局如云变,埋石千年化为汝”。《四明谈助》载云石街:“石起平地,逼于道旁。相传每天雨,有云气蒙之,故名。

”祖居于此的王应麟官于宋、逝于元,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巷内现立有宋硕儒王应麟故里碑。而在县府前约一里地的王家府,旧称王尚书第巷,其宅第亦称“王尚书第”。

王应麟,鄞人,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王应麟9 岁能通六经,18 岁就中进士,历事理宗、度宗、恭宗三朝,历官太常寺主簿、台州通判,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徽州知县、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因屡次冒犯权臣而遭罢斥,愤而辞官还乡。

南宋亡后,不仕元官,在云石这片没有委屈的天空,时而燕居深念,时而无竞无争,专意著述20 年,成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经史学者,与胡三省、黄震并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其主要著作有《深宁集》《玉堂类稿》《诗考》《通鉴地理通释》《汉艺文志考证》《通鉴答问》《小学绀珠》《困学纪闻》《三字经》等几十种六百多卷,其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 多年,流传海内外,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20 世纪80 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性启蒙教材。

宁波市第一医院后门(原棂星门)
宁波市第一医院后门(原棂星门)

县学街与三字经

今人质疑《三字经》中“夫妇顺”“夫妇从”等已超出幼童阅历范围而不被理解云云,恐彼一时、此一时之览也。王应麟亦为宁波留下《重建大成殿记》《庆元路重建学记》《东津浮桥记》等珍贵地域文化史料。犹玉在山而木润,显身而贵。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军入杭州,南宋灭亡,时54 岁的王应麟,回念书巷隐居,过着“人低为王、地低为海”的遗民生活。其所著作品,大多在这个时期完成,其子王昌世则多做辅助性工作。王应麟去世时,享年74 岁;时,王昌世30 岁,育有两儿一女。

王应麟有藏书楼,名“汲古堂”。传至王昌世时,有藏书万余卷,惜毁于火。书楼被毁后,曾被改建为白鹤庙,庙前小巷则称为“白鹤巷”。

1927 年,以冯孟颛先生为首的街巷整理委员会成立,街巷整理委员会将王尚书第右首小巷命名为“念书巷”,以此纪念王应麟。

王应麟的墓位于鄞州区五乡镇的同岙村,其三面青山环绕,原属宝幢,历史上曾为县治所在地,因东西两岙同一谷口,故又名同谷。后山谷消失,改村名为“同岙”。《四明谈助》卷四十一载:“同谷山,县东四十里。

以东、西两岙同一谷口,故名……宋有酒坊司,至今土人掘地,常得瓮甓之类。此为县故城之墟。或传在山桥者,讹也。宋王尚书应麟及其先后坟墓俱在此山。尚宝冢孙厚孙有《同谷赋》。赋载《敬止录》。”

王应麟传世书法少见,中国港口博物馆曾征集到一块由其填讳的“关氏墓志铭”碑,是目前已知的其亲笔书丹碑文。

县学街的南北域,有镇明、广济两所小学。其中镇明中心小学前身乃山书院,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书院改建而成。
古地图上,浙东大地皆标有“鄞”字,足见其辽阔。至唐代,鄞属明州,县附郭,在开明桥建夫子庙于县东。

五代,又改为鄞。宋代,始立县学。然王安石又在《慈溪县学记》中感叹说:“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王应麟故里碑
王应麟故里碑

设立县学,需要满足一些必要的条件。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三月立学诏书《宋会要辑稿》载:“诸路州府军监,除旧有学外,余并各令立学。如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若州县未能顿备,即且就文宣王庙或系官屋宇,仍委转运司及长吏于幕职州县官内荐教授,以三年为一任。若无学官可差,即令本处举人,众举有德行艺业者充。”

王安石出任鄞县县令后,“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又刻善救方,立县门外,邑人便之”。其深念之情,民之欢腾,自不必说。《四明谈助》载:

王文公安石宰县,因庙为学,在县东半里,请杜先生醇为师。以教养子弟。建炎(1127~1130)毁于兵。嘉定十三年(1220),丞相史弥远以旧址湫隘,命守俞建以宝云寺西废掉的威果指挥废营更之。于是先圣始有殿从祀分列,春秋释奠礼行。匾其堂曰“养正”。东西设四斋:曰“观善”,曰“辩志”,曰“习说”,曰“敬业”。后屡圮屡修。明洪武(1368~1398)初,损四斋,存二,更“养正堂”为“明伦堂”。

正统三年(1438),守郑珞建明伦堂于殿西,左右列斋。殿之东建文昌祠,祠之东北为射辅。成化(1465~1487)初,守张瓒割宝云寺西隙地以广之。宏(弘)治(1470~1505)中,御史金洪言于提学赵宽,徙宝云寺于戒香尼寺废址,以其基移建明伦堂,创尊经阁。嘉靖九年(1530),遵制易塑像以木主,建启圣祠于明伦堂东,又浚学门外砚池,立峰塔。二十年(1541),守沈恺建聚奎亭于仪门右。

1220 年,鄞籍丞相史弥远因县学旧址废弃已久,遂命地方官在宝云寺西边的威果指挥营地界,即今宁波市第一医院西部重建县学,这是鄞县县学的又一次搬迁。

有关王安石因庙为学的详细资料并不多,根据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的《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推断,立学时间为庆历八年(1048),他自己说:“某得县于此逾年矣,方因孔子庙为学,以教养县子弟。”

王安石曾先后作书两封,请慈溪名儒杜醇执教鄞县县学,此亦获全祖望、钱大昕等所认同。王安石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作二书,见郡邑志。亦有学者说,其二书乃王安石亡佚之《师说》,此不作详论。

王安石给杜醇所写的《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坦诚纵情,发自肺腑:

人之生久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其伦也。孰持其伦?礼乐、刑政、文物、数制、事为,其具也。其具孰持之?为之君臣,所以持之也。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为之师,所以共持之也。君不知所以为君,臣不知所以为臣,人之类,其不相贼杀以至于尽者,非幸欤?信乎其为师之重也。古之君子,尊其身,耻在舜下。虽然,有鄙夫问焉而不敢忽,敛然后其身似不及者。有归之以师之重而不辞,曰:“天之有斯道,固将公之,而我先得之,得之而不推余于人,使同我所有,非天意,且有所不忍也。”安石得县于此逾年矣,方因孔子庙为学,以教养县子弟,愿先生留听而赐临之,以为之师,安石与有闻焉。伏惟先生不与古之君子者异意也,幸甚。

杜醇,慈溪人,经明行修,学者以为楷模。宋庆历中,鄞始建学,邑令王安石请之为师,又作《师说》以勉之。邑中文学之盛,自公始。收到王安石的第二封信,杜醇答应了邀请。王安石还极力延请楼郁等名流宿儒参与教学。自杜醇、楼郁等饱学之士执教县学后,甬地学风大振。

才随遇长,识以穷精。王安石虽只做了三年的鄞县县令,但做了不少对宁波有益的事,许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大部分在鄞地得以实践,后虽离开,但其倡导的学风,却经“庆历五先生”杨适、杜醇、王致、楼郁、王说等人发扬光大,影响尤为深远,并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办学风气。宋时鄞县出了4 名状元、718 名进士。

“满朝紫衣贵,尽是四明人”之美誉,更是甬人的实力写照。自宋至清,宁波科考及第者灿若繁星,状元有张孝祥、姚颖、傅行简、袁甫、方山京、张信、谢迁、王华、姚涞、韩应龙、杨守勤、史大成、章鋆等,进士也有2479 名,为浙江之最。

在王安石的影响下,明州形成了官学、书院、蒙学等教学系统以及重学兴教的文化理念,因而有更多的后人,愿意把更多的成就归功于王安石,固各有说云。天一阁明州碑林中的许多碑文开头,都提到王安石,这与其修身、施事、见言等分不开。
凡人都有俗虑尘怀,有关王安石的种种褒贬,以及王应麟的文化贡献,不怕炊不熟,只恐断了火。

好在昔日教书育人的县学,后来成了治病救人的医院;好在念书巷,有王应麟的故里碑在,应麟书院、王应麟读书节等也应运而生,此情此境,不应虚掷,城市将因此而更具魅力。

欢迎访问宁波旅游网。发布者:ningbo,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tour.com/archives/6096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07-14 下午8:28
下一篇 2025-07-15 下午8: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74-87654321

在线咨询: QQ交谈

电子邮件:4370630#qq.com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