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城隍庙,全称宁波府城隍庙,别称郡庙,位于繁华的县学街22号,红墙泥瓦,与天封塔遥遥相对。为了有别于已毁的大梁街鄞县城隍庙,故又称为老城隍庙,简称老庙,曾经是宁波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
城隍是守护城池、保境安民之神
“予倘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下民,神其降殃。”此为宁波古时以神治吏的盟誓之言。
在古代,城隍是守护城池、保境安民之神,掌有祸福之权、死生之柄,威控福寿,权及阴阳,同时也具有惩恶扬善、剪除凶逆等的司法监察能力,对辖区百姓充满仁爱,对境内奸恶尽力威慑,常以廉洁公正、明察秋毫等形象照行,亦常以正面教育、反面警示、寓教于乐等方式晓理。
凡地方官上任、卸任,都必先到城隍庙,向城隍神拜祭,祭仪中必念的盟誓之言,成为悬在贪官污吏头上的一把无形利剑,故城隍深受百姓的敬仰与爱戴。
宁波城隍庙,全称宁波府城隍庙,别称郡庙,位于繁华的县学街22号,红墙泥瓦,与天封塔遥遥相对。为了有别于已毁的大梁街鄞县城隍庙,故又称为老城隍庙,简称老庙,曾经是宁波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
位于大梁街48 号的鄞县城隍庙,又称新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乃郡庙之附郭。时沿街有三道石库门,天井之内为门楼戏台,中天井之后有大殿、后殿和左右厢房等,今只留数块被叶草藤蔓遮掩的古碑,还在暗示着留存的艰难。
四明谈助》载其:“鄞邑附府,故行礼亦附于城隍。元、明皆未立。国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始建于县南大梁街。”
宁波城隍庙的平面布局呈现纵长方形,中轴线上有高大的照壁,向内依次是照壁、门厅、仪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后殿及东西偏殿和左右厢房。
照壁为藏风纳气、抵灾挡难之用,上有“固国度民”“四时咸若”“盘硕常安”“百渚不警”等文字。其正门,则沿县学街,为单檐硬山顶双卷栅,额上有精美的如意形斗拱装饰,合榫精密,上承椽面,匾额“宁波府城隍庙”,为近代书法大家钱罕所书。
明堂后为仪门,门前有抱鼓石,仪门有楼连戏台,戏台内有鸡笼顶藻井,边角有白鹤抱仙桃等图案,富丽堂皇,金光灿烂,展示出清末宁波地区朱金木雕技艺之精湛。两侧则为厢房与看台,正殿屋身较高,气势宏伟。
城隍庙的正殿之所以用材考究,戏台古朴绮丽,木雕石刻华彩纷呈,牌匾、楹联、壁画等墨宝非常,皆因其从南洋、福建等地运来上等木料,从百业中挑选优秀工匠,以及在庙中大量应用宁波著名的传统装饰工艺等,使其金玉满堂,流光溢彩,遂成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府城隍庙之一,堪称甬城一绝。

城隍庙还存有明正统十一年(1446)制的《宁波府城隍神庙之碑记》等碑刻古迹。宁波地方文献研究学者龚烈沸编著的《宁波现存碑刻碑文所见录》称,宁波府城隍庙留存的碑刻多达26 种,其中还不包括2005 年自城隍庙移至天封塔公园的7 块。
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的宁波城隍庙,先是由刺史沈承业创建于子城之西南,大致位置在今府桥街与呼童街之间的交叉口,居老城中心位置。元代时,握兰坊有帝师殿旧址。
明洪武四年(1371),火堂弄发生火灾,位于子城之西南的城隍庙未能幸免,时郡守张琪决定择握兰坊帝师殿旧址迁建之,即今址。宋时,握兰坊为东南厢十四坊之一,大致范围为今南起县学街,东至开明街,北至新街,中与药行街交会,时乃繁华之地。帝师殿是供奉帝师的神殿,帝师殿之兴,与元代统治者敕令“天下郡国皆立帝师殿”有关。
清康熙年间,因城隍庙又遭火灾,知府高启桂重建。此后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各有修葺。清光绪八年(1882),再毁于火。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1884)重建,四年后方现秀伟。时上海《申报》记述宁波郡庙告成择吉开光盛典:“大门内东之怀棠祠西之痘神殿,陈列各玩器,商彝周鼎,古翠斑斓,疑非人世间物……”1982 年,城隍庙曾作大规模维修,并改建成商场,文商共荣风头劲,好在主体建筑仍保留昔日规模结构。
早在宋代,城隍祭就已列入官方祭典
宁波城隍庙主祀纪信,还有城隍娘娘、瘟神、痘神以及二十四司辅助神等;祔神据称有与宁波密切相关的韩察、应彪、王元、黄晟、沈承业、王安石、张琪、钱肃乐等历史上的忠臣名吏,也有说还有刘裕等,莫衷一是,却似乎不无昭示意义。

昔日人们去城隍庙,一是拜菩萨、了愿心;二是赶热闹、吃喝玩乐。尤其是远地民众,宁波城隍庙是他们十分向往的地方,到宁波必要去城隍庙,方算不虚此行。过去还有酬神自娱的“抬城隍”等民俗活动,可谓敬神不绝,庙会常盛。每逢节日还要酬神演戏,期间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好戏连连,其声势之浩大,可轰动整个宁波府城。
早在宋代,城隍祭就已列入官方祭典,每逢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按时举行祭祀大典。明太祖朱元璋极力推崇“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以及“置守令以治民生于昭昭之际,设城隍以司民命于冥冥之中”(《明史》)等等,以强化皇权统一。清代孙诏则谓宁郡城隍尊神“聪明正直,夙著灵异”
。传城隍手下有十八名判官,分管着人生死案、长生注命案、善恶报应案等事务,也有说其僚佐有三司、六司、廿四司甚至卅六司等。城隍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拥戴,是因为他所肩负的神职使命,是大众心目中的知心人、家园的守护神。
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大多挂有“护国庇民”“浩然正气”“纲纪严明”等匾额及相关楹联。宁波城隍庙楹联有“五邑隶帡幪,五谷金穰古大有;四明资保障,四时玉烛庆长调”“欺己即欺天,亏心事难逃监察;有因必有果,到头时不爽毫厘”“悯贫拯危原人生本色,欺小媚高非吾辈行为”“临喜临怒见涵养,群行群止见品格;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等,可谓意味深长,令人心生敬畏。

明代鄞人黄润玉[3]撰写的《宁波府城隍庙碑记》,所云甚是明白:
梁贞明二年(916),郡守沈承业始建城隍神祠州治西南。宋嘉定九年(1216),摄守程覃,奏赐庙额曰灵佑。宁宗即位,升州为庆元府。元初易府为路,隳天下城池,庙因弗茸。皇明大一统,复明州,置府而大其治。凡天下城隍之神,皆封爵曰监察使司民城隍显佑伯。惟时庙祀隘陋莫称。洪武四年(1371)春正月,庙灾,郡守张公琪以郡治南握兰坊故元帝师殿为庙以祀神,期八百年于兹矣。……至十四年(1381)易明州为宁波,乃正神号曰宁波府城隍之神,礼也。旧制,凡命官亲民于兹者,视印之日,必先期斋宿牲祭以与神誓曰:“予倘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下民,神其降殃。”至三载奏绩去任而复官,皆祭于神如初。岁祀郡厉,则又迎神以主之。其享祀之盛,非第社稷山川,群祀春秋岁遍而已。祀典既盛,神灵丕著,祷即应,感即通。岁或雨旸愆期,民必戚于神,而神休于民者多矣。今郡守陆公下车之明年,岁旱,公祷于神而天雨。又明年岁旱,复祷于神而天雨。……辞曰:神之司兮城与隍,民所恃兮保而防。朝有命兮官斯邦,神与誓兮阴鉴阳。廉而明兮神降祥,贪而暗兮神斯殃。祀典昭昭兮与国无疆。牲奠俎兮醪奠觞,神来歆兮神来尝。时雨旸兮岁丰穰,驱疫疠兮人寿康。官斯邦兮禄位昌,兵斯卫兮威武扬。祠神岁岁兮其乐无央。
☉城隍庙内景
黄润玉下笔隽永、流畅、明白、犀利,正义朴素,爱憎分明,文脉一贯,文情并茂,文采斐然,文辞醇深。斯文一脉,厥盛千年。
明洪武四年(1371)春,庙毁之后,郡守张琪将城隍庙从原先的“子城西南五十步”移至郡治以南的握兰坊,元帝师殿旧址,即今海曙区县学街城隍庙址。之后,地方官郑珞又大修殿宇廊庑,扩建正殿南轩三楹等。时逢宁波府大小官员上任、离职或遭遇灾害等,必祭于城隍神前,且官员的盟誓之言格式统一为“予倘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下民,神其降殃”。
城隍庙亦成全城人的公庙
清雍正五年(1727),孙诏任宁波知府,时有《重修宁郡城隍庙碑记》,记云:“直省郡县有城隍之神,所以佑国庇民,为地方之保障也。盖明则有官司,幽亦有主宰,其分相埒,其事相须,其道正直而不爽,故鉴观有赫,惟视人事之善恶,而神聪之彰瘴因之,凡可以佐政教,刑罚之所不逮者,无不深切而著明也。”

今郡庙大门西墙,有《宋景福律寺遗址》碑,其乃日本著名学者、高僧、中日友好使者村上博优所书。村上博优自1979 年起,先后120 多次访华,其中90 多次来甬考察研究与学术交流,出版有大量有关中日文化交流论著。他认定现存郡庙为宋景福律寺遗址,称该寺为日本入宋僧人必到之处。
律寺是僧人研习戒律以证得佛果的修行道场,鉴真、弘一等都是研习戒律的著名高僧。宋代宁波有六大“十方律院”,景福律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该寺原名“水陆莲花院”,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宋真宗赐名“景福”。现“十方律院”仅存位于月湖湖心寺的前身——广福水陆院。
《宁波市志》载,民国时期城隍庙内有测字、看相、说书、变戏法等摊铺,并供应点心小吃,人群熙攘。1958 年,城隍庙曾举办首届宁波名点名菜食品节。城隍庙的戏台也曾作为用于科普的天文馆、科学宫。再后来,庙为企业所用,至1984 年辟为商场,庙会独特的商品交易形式被保留了下来。
1990 年夏,经政府投资修葺,城隍庙连续承办旅游食品节、旅游文化节等,接待中外游客数十万人次。时商场内设有五金交电店、针织百货店、文化工艺、花房、鞋屋、黄金殿、服装城、照相馆、酒楼等,开架销售商品近万种,经营商品2.5 万种,日接待顾客3 万人次,为浙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消费、游览和娱乐综合场所。得益于庙宇文化,“商因庙而荣,庙因商而盛”,一时成为佳话。1999 年元旦开业的城隍庙步行街,则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的又一个商务文化旅游窗口。

2020 年6 月28 日,《宁波日报》以《文化地标再续千年文脉——宁波府城隍庙重修后昨起对外开放》为题报道称:进入21 世纪,社会各界对城隍庙区域修缮提升的呼声越来越高。海曙区委、区政府决定深挖城隍庙文化内涵,重塑老庙辉煌,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望。
经群众公开投票和专家论证,整修方案确定将城隍庙恢复至清朝最后一次大修时即1884年的历史风貌。修缮工作从2018 年10 月开始,修缮面积6000 平方米。历经近两年时间,由照壁、门厅、仪门、前戏台、拜亭、大殿、后戏台、寝宫等组成的“四进、四天井、二戏台、左右厢殿”雄伟建筑重新展现在市民眼前。
除了主体框架结构,此次修缮还着力于内部展陈设计。重修后的老庙,一楼为城隍传统文化展示区,荟萃生漆脱胎、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等宁波国家级非遗工艺;城隍神的神龛(暖阁)展现了宁波顶级工匠的非遗工艺;庙中的怀棠祠,陈列了宁波历代八位惠政代表人物。文史专家认为,城隍庙的修缮开放,是一次文脉的传承,为展示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本文转载自宁波名胜文史摭拾。本文观点不代表宁波旅游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