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始末
李浙闽
一、调任新职,“新岗位”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7年4月,我从市编委办调到市旅游局工作。在市委常委会决定任命的那一刻,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尽快了解宁波市旅游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虽然喜欢旅游,但旅游管理工作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综合组织意图和业内人士情况介绍,两个“新词”频频出现,或者说有两大全新任务摆在我的面前。一是“全域旅游”。按照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说法,就是指将一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运作,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说白了,就是要把旅游业从长期以来的“景点旅游”转变为“全域旅游”。二是“旅发委”,就是“旅游发展委员会”。这是适应旅游产业整体转型,确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战略定位和服务全域化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即从原来相对单一的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向旅游发展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和服务监管相结合的综合协调部门转变。要把旅游局改为旅游发展委员会,不是简单的改名问题,属于机构改革范畴,属于职能充实和调整,最终审批权限在省里,我深知此事难度很大。
正式去旅游局报到前,我利用这段时间,让编委办相关同志把宁波市旅游部门的机构沿革情况作了全面梳理,也对全国和全省旅游部门的机构设置情况作了全面了解。我发现,宁波市旅游部门的机构设置情况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一次次调整是对旅游职能的一次次强化,这一趋势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完全同步。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很少有旅游职能,也没有旅游概念,群众连温饱都没有完全解决,何谈旅游?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事活动的出现和对外交往的需要,逐步有了旅游管理职能,但仅仅依附于外事管理领域。1984年,市政府组织成立市旅游公司,旅游部门才开始独立。1989年,市政府授权市旅游公司履行宁波市旅游行业管理职能。1990年,市旅游公司增挂宁波市旅游局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1992年,市旅游局实行政企分开,企业划归新成立的市旅游总公司。2001年,市旅游局从事业性机构转为行政性机构,列入市政府直属行政部门。2011年,市旅游局被正式列入市政府组成部门。旅游部门职能的一次次强化和规范设置也从侧面反映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工作方面,各地动作很快,宁波市相对滞后。到2017年底,全国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市、区)已经达到25个,省内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或“旅游委员会”的城市达到7个,其中杭州市早在2001年就组建了“旅游委员会”。我深切意识到,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有利于旅游部门职能的充实和完善,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整体转型,有利于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时之举,是顺势而为之事。

二、谋划新篇,“旅发委”重在强化职能
到市旅游局工作以后,除抓好日常工作以外,我和局领导班子成员一起,统一思想,集中精力,全力谋划“全域旅游”发展和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这两件大事。这一设想首先得到了分管旅游工作的李关定副市长的大力支持。
2017年7月9日,我到市旅游局工作不久,裘东耀市长在李关定副市长陪同之下到局里进行专题调研。我汇报了工作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酝酿组建“宁波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二是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一次旅游工作汇报,审议《宁波市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创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国际旅游合作行动计划》等文件;三是召开一次全市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议;四是加大旅游业发展资金支持。裘东耀市长听取汇报后,对我提出的工作设想非常支持,要求我们马上启动组建工作,并对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至此,组建“宁波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工作正式启动。
市编委办对此全力支持,工作一路绿灯,第一时间研究组建方案,第一时间列入市编制委员会会议审议,第一时间同省编委办进行衔接。市级层面的申报程序进展顺利,市编委在研究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解决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旅游资源多头管理、政策分割、资金分散问题上,并拟于2017年底之前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同时在大会上举行授牌仪式。我很兴奋,觉得市级层面的思想高度统一。但同省编委办进一步对接后,却遇到了新的情况。省编委办在态度上表示同意,但实际工作进展不快,因为主要考虑到党的十九大以后有可能启动机构改革,原则上暂停了新的机构审批。一边市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在即,一边省里审批进展情况不明,于是做好向省里进一步汇报工作变得十分紧迫。
这时,刚好有了一个契机。2017年10月13日上午,市委召开“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题学习研讨会,邀请省编委办鞠建林主任作辅导报告。鞠主任12日晚间从外地赶到宁波,裘市长出面在市行政中心食堂请鞠主任用工作便餐,我和市编委办贺威平主任一起作陪。餐间,我们一起作了工作汇报,重点说明宁波市组建“宁波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不涉及新增机构,市旅游部门已经是市政府组成部门,因此机构总量维持不变,重在调整和完善部门职能。鞠主任对宁波市近几年的机构编制工作十分满意,听我们分析得有理有据,就同意抓紧研究。宁波市在上报省编委办的文件中,着力点主要放在如何强化旅游部门的工作职能上,比如强化旅游综合协调、投资管理、产业促进、会展会奖、安全管理等职能。为了赶在宁波市旅游发展大会之前完成组建工作,市里决定工作分两步走,就是先正式挂牌,再结合机构改革进行具体编制和人员调整。
三、开创新业,“全域旅游”扬帆启航
不久之后,省里正式批复同意成立“宁波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在召开大会之前,出台一个高质量的全域旅游政策性文件十分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可谓紧锣密鼓、博采众长,反复打磨,数十易其稿。调研范围涉及所有区县(市)和功能园区、重点乡镇(街道)和重点村庄,并分别听取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专门征求市、省乃至全国旅游方面专家的意见,最后征求了所有同全域旅游相关的市级部门的意见,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全程指导并进行了审核把关。文件起草过程十分辛苦,但审议过程十分顺利,先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紧接着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关于推进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甬党发〔2017〕64号)由市委、市政府联合下文,是宁波市旅游发展史上规格最高的政策性文件。文件在重要意义方面提到:全域旅游是新时代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推进全域旅游是宁波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域化建设美丽宁波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富民惠民利民、推动发展成果让人民充分共享、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是彰显城市品质、展示独特魅力、提升文明素养、提高宁波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必然要求。推进全域旅游,对于促进宁波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名城名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件确立了党政统筹、改革创新、融合共享、突出特色、绿色发展、富民惠民六条原则,提出了综合贡献更加突显、平台带动更加强劲、产业融合更加充分、发展品质更加优化、国际形象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简称为“十个化”),即完善全域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大品质化旅游项目投资、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培育特色化产业融合基地、提升人性化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化数据系统建设、创新市场化营销推广平台、打造标准化旅游服务样板、健全规范化综合监管机制、营造生态化共生共享环境。文件还要求系统挖掘红色文化、藏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甬商文化、茶瓷文化等文化基因,集聚形成“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名居”加“大港、大佛、大儒、大海、大山”的旅游目的地体系。
市政府同步加大了对发展全域旅游的资金投入,明确从2018年起,每年市本级旅游发展经费从2017年的6300万元增加到1亿3000万元。
2017年12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暨推进全域旅游动员会”。会上,我从裘东耀市长手中接过“宁波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牌子,心情非常激动,我们终于迎来了翘首以盼的结果。
成立“宁波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是宁波旅游发展史上一件大事,这标志着宁波的旅游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启动到授牌,能够在短期内完成,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谋划和高度重视,得益于市级相关部门的协同支持,得益于全系统旅游人的众志成城。

党的十九大以后,全国机构改革全面铺开,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我从内心认同和拥护这一决定。事实上,在机构合并之前,宁波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已经开始携手,文化不断为旅游丰富内涵,旅游为文化提供更多平台。市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文化气息已经十分浓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诗和远方”紧密携手,必将为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强劲动力!
作者:李浙闽 曾任宁波市旅游局局长、宁波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
本文转载自宁波旅游故事。本文观点不代表宁波旅游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