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宁寺西塔位于中山路上的唐代天宁寺西塔,是浙江省唯一的唐代砖塔

中山西路与天宁寺西塔
中山西路与天宁寺西塔

文起,缘于浙江省只剩下唯一的一座唐代砖塔,心壁忽地一阵颤抖,半前半后。

古塔是文明历史的载体之一,位于中山路上的唐代天宁寺西塔,是浙江省唯一的唐代砖塔。

宁波中山路,好比北京之长安街,分为东、西两段,在中山西路段、鼓楼右侧、海曙中心小学旁,有座青灰色砖塔,是省内现存年代最久、国内仅存唐代寺前双塔实例的古塔,名为天宁寺西塔,乃中国古塔之瑰宝。

旧时颓败的天宁寺西塔(王之祥摄)
旧时颓败的天宁寺西塔(王之祥摄)

千百年来,天宁寺西塔以其尊崇与神秘,和诸多谜团背后的真相,折射出宁波这座古老又时尚的城市的演变与发展进程。现如今,人们的一次次经过,仿佛一次次拜见历史,在无意中了解了宁波的历史文化。

天宁寺西塔也称咸通塔,建成于唐咸通四年(863),另有一说为咸通三年(862)。天宁寺塔原为城内著名佛寺天宁寺前东、西双塔中的西塔,东塔已于清光绪三年(1877)塌圮,现存西塔按原貌修复,形制特殊,西塔系砖构,平面呈正方形,每边边长约3.2 米,共五层,四边开有壸门。第一层较高,以上四层逐层收缩,每层用砖叠涩出檐,且出檐较远。塔内呈筒形,空洞式结构,穹隆顶。各层四壁均设龛,塔高约12 米,壁厚约0.76 米,占地面积为10.42 平方米。塔身敦厚壮实,虽历经风雨剥蚀,但依然巍峨古朴,不失为一方胜景。

现塔基及周边已辟出一片较为开阔的塔园广场,古塔屹立其中,周边花木扶疏。近观古塔,认真端详,跨越千年的建筑奇迹重现于眼前。触摸远古,感受时空,有一种让人相安如旧又耳目一新的奇特感悟。

塔虽为常见建筑,但有其特定的形式与风格。在我国,自汉代起,佛塔一直居寺院中心位置。到了唐代,塔与寺的布局发生了变化,塔开始逐渐移居寺院的前后或左右,天宁寺西塔亦然。古代高层建筑极少,直入云霄者非塔莫属。天宁寺西塔并未完全超越世俗或隐身深山老林,而是英俊挺拔地走向民间大众,仪度雍容地留在寻常巷陌之中,并以高贵神圣的姿态陪伴着天宁寺,接受着无数信徒的朝拜与敬仰,直至演变为令人惊叹的古代文化遗产。

昔日的西大路天宁寺前(王之祥摄)
昔日的西大路天宁寺前(王之祥摄)

爬梳史料方志,叩问历史,天宁寺比天宁寺西塔早建十来年。据清康熙《鄞县志》记载:天宁禅寺,在惠政桥北。唐大中五年(851)建。始名国宁。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宁万寿。建炎间毁于兵,复建。元至大二年(1309)毁于倭寇,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为天宁禅寺;正统六年(1441),重建藏殿;正统十年(1445),建千佛阁;成化元年(1465)建罗汉殿,作田字式,塑五百罗汉像。清嘉庆年间(1796~1820),日本入寇,割寺东地为演武场,迁罗汉殿于佛殿之后。

另有宋宝庆《四明志》记:天宁寺有铁塔,宋建隆年间(960~963)康宪钱公(亿)所建。又有深沙神。初在奉化岳林寺,继徙本寺之西廊,盖工人黄百艺极雕刻之巧而为之者。尝见现光明,雀鼠俱莫敢近。南宋建炎间毁于兵,而深沙神之屋岿然独存。瞻奉者愈加敬也。久毁。

清初,天宁寺遭大火,砖瓦堕废。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月十二日巳时,火起桥外民居,延至街上。先毁寺前楼门,随及山门。其门与右经藏、左钟楼相距甚远。倏毁经藏,藏中之经有高扬至十数里外不损者。忽又毁钟楼及大钟,俄而殿鸱尾烟起,辄毁殿暨罗汉殿、斋楼、方丈无遗,亦火之最奇变者也。

清雍正《宁波府志》又云:康熙五十八年(1719),僧明文、徒实贵,先造钟楼,并铸钟。五十九年(1720)重建大殿、天王殿。次年建罗汉堂。嘉庆二十二年(1817),僧大晓修造大殿、罗汉堂,别建楼房数十间于殿右,至道光二年(1822)完工。

在漫长的岁月里,唐塔与宁波人民共同经历了战火洗礼、岁月冲刷和自然灾害等,但古人却始终能以坚韧品性与不懈努力,屡毁屡建,修身施事,其难度绝不止今之百倍,此际几微,非贤不达。1824 年出生的鄞县籍藏书家张岱年所留《过天宁寺见唐时石幢八赋以志喜》诗,意蕴悠长,可从中一窥风韵。

天宁寺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天宁寺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独来古刹快游观,八柱依然耸佛坛。莲藏经文难尽释,李家年号尚深刊。

携将书尺铲苔迹,调得瓶泉洗志瘢。差比少林金薤富,会当护惜筑回栏。

令人扼腕的是,寺院却于1955 年左右被撤,归市消防队使用,其大殿、钟楼等建筑被拆除。好在消防单位乃扑灭火灾、排除险情、救助遇险人员的公益组织,与志存救济等理念相吻合。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经历了岁月的折叠,天宁寺前的东西双塔中,仅剩“抱残守缺”的西塔矢志不渝地屹立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诉说古代历史,揭示世间奥秘。

天宁寺西塔
天宁寺西塔

西塔之遗存实一不幸而众幸且甚也,为此再行考究更为接近现代的民国《鄞县通志》,其载:“天宁寺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原名国宁寺,寺前有二塔,左右分列,清光绪季年(1877)六月左塔崩,砖乃散于民间。今右塔尚存,市屋环列,不露于外,故人多不知之”“咸通四年造此砖记”,砖上有“文在左侧,外无匡线,四面无花纹”等。

1995 年,中山路改造,文物部门对业已塌毁的东塔塔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证实东、西两塔相距约71 米,且清光绪三年(1877)崩塌之后,不曾再建。发掘时还发现“咸通四年”砖,同时又发掘出一只民国时定制、书有“天宁禅寺”的茶碗盖。一个多月后,基本厘清了东塔塔基和相关遗迹的各类信息。

宁波文史资料第20 辑载有《唐国宁寺东塔塔基考古》一文,介绍称:塔的最低部位,离今地面深3.36 米,就唐代地面下挖一斗形大坑,发现其底部中间用不规整条石铺成回字形,然后填充洁净黄土,分层夯打严实。在挖大坑时,曾扰动唐代地面下的西晋和东汉文化堆积层。过去在西门口望京商场地下,也有汉代文物,说明早在唐明州州治迁此附近之前,城区内即有汉代居民点,此亦为了解古代文化增添了一扇窗口。

该土坑填至顶部,成中间高平、四周呈斜坡状的地坪,中间用砖筑成一回字形方塔,外侧边长各4.27 米,残高1.6 米,存砖46 层。塔基呈须弥座形式,束腰部位每边有8 个小壁龛,上有一层壁龛,没有地宫,体量较小,只用薄砖叠砌,所用嵌缝料皆黄黏土。在同一平面上,砖的内外行并不交错,但上下层则有错开,中间未用木棍支撑,工艺较为简单。在塔的内壁,还发现6 块印有“咸通三年”的砖,说明始建年代还要早一年。时造好塔后,又在其四周铺散水,以利雨水流散。在北散水处,亦发现一块刻有“天复叁年十月九日特造此场盖是时价卖□片一十六文价足□”砖,表明铺散水稍晚。在塔的西部,还发现有三条南北向的砖砌路。至宋代,又多次铺砌散水,且在塔西侧以砖砌6.26 米宽、1.54 米长的斜踏道,并用石灰粉刷塔壁,最后涂上朱砂色,建筑手法简单,造型古老奇特,为之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天宁寺西塔
天宁寺西塔

令人肃然起敬的还有,宁波市文化局为此向市政府提出就地保护建议,希望在中山西路改建工程中,适当修缮塔基,外加围栏,四周挖出排水沟,把人行道略往北推移,使东、西两塔遥相呼应,形象揭示唐国宁寺的规模,增强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淀感。但由于种种原因,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东塔塔基最后被填埋,上面建了简易的临时商业房,使这一凝聚智慧和艺术的东塔,暂存于地下。

同处鼓楼区域,比天宁禅寺晚建80 多年的白衣讲寺,亦来历不凡。白衣讲寺位居鼓楼附近的孝闻街194 号,为第一批宁波市市级文物保护点,其曾作为宁波扑克彩印厂库房。《四明谈助》载白衣讲寺:旧在今府治地。唐长兴元年(930)建。宋建隆年间(960~963),节度使钱亿廨宇,梁现白光,木纹有观音相,乃易其梁,刻成观音奉于寺,俗呼“白衣观音院”。政和年间(1111~1118),郡守周邦彦建青莲阁。建炎年间(1127~1130)毁,后重建。明洪武三年(1370)圮。其址改造本府廨宇,乃徙寺于今地。盖普宁、奉圣二尼寺废基也,定为“白衣讲寺”。宋治平元年(1064),白衣讲寺被皇帝赐“白衣广仁”额,几经兴废。现存大殿系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民国时重修,为重檐歇山顶,木梁架保存较完整。

《宁波市志》载白衣寺:“明洪武三年(1370)圮,其址改建府廨[1],另拨府治西北普宁、奉圣两尼庵废址以建。迄清历经毁建。民国十三年(1924),僧安心头陀募银3 万余元重修大殿、方丈殿、东西厢房等。今存天王殿、大殿及部分厢房,作他用。”此前的1918 年,白衣讲寺住持安心头陀曾邀请圆瑛、太虚大师等,在寺内开设孤儿院,接纳孤儿200 多名,影响深远。为人熟知的虚云、弘一等高僧大德,亦曾在此挂单驻锡,希望家增福祉、国皆和谐、民力无穷、合郡繁荣。其心也诚,其志也坚。

轻倚岁月,浅读流年,花为谁开,我为谁存。愿鼓楼的钟声,唤醒地下的宝藏,天地不可一日无殊好,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本文转载自宁波名胜文史摭拾。本文观点不代表宁波旅游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07-05 下午12:09
下一篇 2025-07-05 下午12: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ningbo的头像
    ningbo 2025-07-05 下午12:22

    天宁寺西塔是文明历史的载体之一,位于中山路上的唐代天宁寺西塔,是浙江省唯一的唐代砖塔。

@联系我们

0574-87654321

在线咨询: QQ交谈

电子邮件:4370630#qq.com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