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和中山公园,且大多处于中心繁华地段。
一、宁波中山路
宁波中山路,古老又年轻,其名与其他地区相同,景观却独特。从这里经过,犹如穿越时光隧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作为宁波政治、文化、经济的核心街区,中山路在宁波历史上曾享有“浙东第一街”美誉,来宁波而未走中山路,必定会被人说成没有真正到过宁波。
其实,在宁波人的心目中,中山路不仅仅是一条城市道路,更是一条蕴含了悠远历史和深厚内涵的文化大道。
史料记载孙中山先生曾两次来宁波。一次在辛亥革命前,乃清政府统治时期,孙先生秘密来甬联络革命同志;另一次则是在1916 年应邀前来,时上海、杭州等地的《民国日报》都刊登了孙中山先生在宁波各界欢迎会上的演说词,内容相当精彩,孙先生说:
鄙人虽初到此地,然宁波为通商大埠,则当游历各洲时,已熟闻之矣。……
且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宁波风气之开,在各省之先,将来整顿有方,自可为各省之模范。以地位、人材(才),均具有此项资格也。
宁波人对于工业之经验,本非薄弱,而甬江有此良港,运输便利,不独可运销于国内沿海各埠,且可直接运输于外洋,若能悉心研究,力加扩充,则母地实业,既日臻发达,因之而甬人之营业于外者,自无不随母地而益形发展矣。……
故兄弟今日之所望于宁波者,以宁波既有此土地,有此资力,苟能亟疾经营,则即不难成为中国第二之上海,为中国自己经营模范之上海。是在诸君子勉为之耳!

孙先生所寄之厚望,现今早已实现。现在的中山路,已成为连通三江口核心区和东部新城、贯通东西的城市主轴,街边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中山路的历史核心段,集中在海曙老城区西门口至东门口之间,此地早在西汉之时就有先民聚居,时虽“火耕水耨”,然则地久天长。
宁波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析pagenumber_ebook=31,pagenumber_book=23县置明州。长庆元年(821),刺史韩察向浙江东道观察使薛戎提议移明州治,pagenumber_ebook=31,pagenumber_book=23县成州治附郭,时城正门前马路即中山路前身。
据《宁波府志》考证,有关中山路最早的记载见于明永乐年间,时称“大街”。明朝,望京门[1]至东渡门[2]的这段路,则被称为鼓楼大街,沿街商铺林立。

至清雍正年间,大街以贯桥[3]为界,桥东称鼓楼东直街,桥西称鼓楼西直街。光绪《鄞县志》称鼓楼大街原条石路宽仅7 米。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当局对千年古城墙进行为期数年的拆毁,并对鼓楼大街进行修整,其所需砖石大多来自所拆城墙,竣工后称东段为“东大路”、西段为“西大路”。民国二十三年(1934),东门口至开明街路段浇筑沥青路面。民国二十五年(1936),西大路之道前街[4]西段修建泥结碎石路面,宽约12.8 米。民国三十五年(1946),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路,即将东大路改称为中山东路,将西大路改称为中山西路。
有关中山路的路面铺设,有考古资料记载:唐代时宁波城内大道,东西路面皆以砖砌为主。在天宁寺唐塔前大道遗址中,考古发现有以砖斜铺就之残路,在其西部则有以条砖斜砌路面之唐砖路,从剖面观察之微呈弧面,且东边有砖为其围护,向东延伸,依叠压状况判断,时城内主干道为砖砌大道,路宽不小于2.3 米。在清理城西的路面时,则发现系方砖铺设。城中,以衙署各类建筑为主的中轴线西一段路面,留有用长方形薄砖相砌的六角形,内填泥土并夯实,上嵌鹅卵石,颇为讲究。

1957 年,中山东路向东延伸100 多米至江厦街。1959 年,重新规划中山路宽至40 米,后因全国兴起一股批判大马路、大广场之风,路宽缩窄为22 米。“文革”前,宁波作为东海国防前线,出于战备考虑,建筑一般不高于三四层,时中山路上的东门口东福园饭店等,成沿街主要建筑。其间,中山路曾一度改名为“东方红大街”。“文革”结束后,复中山路名。改革开放以后,中山路迅速延长加宽。进入20 世纪80 年代,望京门外的西郊路被纳入中山西路,原江东区的大河路和东郊路被纳入中山东路。20 世纪90 年代后,中山路继续东延西扩。
为延续两侧历史文脉,中山路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且在沿街设置了“宁波民俗十二童谣”“浙东学派”“宁波汤圆”“宁波商帮”等具有宁波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雕塑,浓墨重彩地书写着这座城市历次蜕变后的标志。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和东鼓道等设施的不断完善,传承千年、阅尽兴衰的中山路,为彰显未来荣耀,又焕发出新的活力。2016 年起,为配合中山路综合整治工程,考古部门对西门口望京门北侧一段城墙基址进行考古挖掘,发现了汉唐时期聚落遗址,为研究战国中期至明州设立之前的宁波港城发展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实证,此举获评2019 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历史上东西走向的中山路与南北走向的镇明路,为宁波城的两条中轴线,在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的鼓楼前交会,故中山路和镇明路沿线有诸多文物古迹。在中山西路,至今依然保留唐代的天宁寺西塔、元代的永丰库遗址、明代的范宅、清代的督学行署、民国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近代的鼠疫纪念碑等大量历史遗存。而镇明路上,天一阁·月湖景区附近的高丽使馆、大方岳第、镇明岭庙、灵应庙、林宅等俱为陈迹,整个景区内不同时代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故事不胜枚举。
明清时期的宁波主城区在海曙,行政中心亦在鼓楼区域。现存的宁波督学行署,位于鼓楼后侧,初创于清雍正九年(1731),时督学李清植、知府曹秉仁等先建考棚屋,至嘉庆年间(1796~1820)初具规模。当年督学行署规模较大,有毁有建,至1907 年,因取消科考制度,督学行署才失去原始功能。据称当时为筹建新式学堂,官府曾将此建筑售卖,一度成为百姓住宅,现已收回并对外开放。
中山路附近的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原为启明女子中学所在地,陈列有大量珍贵照片,并附注说明,为我们展现了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带领宁波人民奋起斗争和光荣献身的光辉历程。
位于开明街口的鼠疫场遗址纪念碑,则为控诉侵华日军那段令人发指的暴行而设。1940 年10 月27 日下午2 时20 分,侵华日军飞机窜入宁波市区上空,在开明街和中山东路交接处一带的上空撒下大批染有鼠疫杆菌的疫蚤、面粉和麦粒等物,两天后开明街以东、中山东路以南和太平巷以西、开明巷以北5000 余平方米区域内暴发鼠疫。日军暴行令人发指,立此碑意在励志图强,勿忘国耻。
走在这条古老而年轻的道路上,感受宁波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追索社会发展的脚步与过往,探究中山路上的文物古迹经历的那些起落沉浮和沧桑往事,叩问历史和未来,莫若来此,从中走过。而前方的路,永远是个开头。

二、宁波的中山公园
一个民族不能忘却自己的历史,一个强大的民族更不能忘却引导人民前进的先驱。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博爱”“天下为公”和“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等思想,惊天、动地、撼千古。先生姿态之高、修养之深,誉盛往时。无论是在风云变幻的动荡年代,还是在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其光辉形象不仅未被淡化,其理论思想反而愈发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赞颂,并覆盖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层次的国家与地区,他的名字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极具民族内涵,举世瞩目。
不仅如此,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公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同名纪念性公园,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记忆和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成为人们表达民族主义的情感空间和精神家园,进而促进“孙中山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宁波中山公园,是“孙中山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她见证了宁波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一个城市几代人的记忆,宁波人与中山公园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割舍不断的情结。
老城核心区域公园路一带,是宁波最早的衙署所在地。中山公园,为当时衙署的后花园,整个公园设计步移景易,意趣横生。公园紧挨千年古迹鼓楼,被公园路、永丰路、解放北路、苍水街、横河街、县前街等环绕拱抱,北侧因姚江经此而通灵吐瑞,附近有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等。自古至今,这里始终是宁波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港、商文化在此交融汇聚。
中华民国时,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周年,改建旧道署及后乐园等,工程于1927 年动工,占地约4 万平方米,费银11 万余元,至1929 年秋告成。新建有各式房屋21 座、亭台4 座、牌坊2 座、走廊3 处、桥梁5座及花圃、假山、河流、道路等设施,始辟为中山公园。
中国古建筑特别讲究中轴线,凡是贯穿中轴线的建筑,一般来说都是重要节点。位于公园最南端的门楼,即位于中轴线上,乃水泥结构的单拱凯旋门式建筑,高约10 米,为公园标志。其前侧有陶立克式门柱,窗下有垂幔,上方的“中山公园”四字最早为甬上名流、清末会元何锡冕题写,惜已不存。
园内有总理遗嘱亭,内置勒石碑一方,碑高2 米,宽0.9 米,正面刻总理遗嘱,背面是中山公园碑记。该遗嘱碑碑文是孙中山于民国十四年(1925)所作,原文为: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今又读之,莫不感慨叹息。碑刻乃书法家沙孟海青年时期的手迹,“文革”初,遗嘱亭曾遭拆毁,幸石碑尚存,1980 年被人发现,遂于1992 年移至中轴线北端的九曲回廊中。
牌楼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牌坊上的对联“远瞩林园胜妙殊绝,越诸尘累身心了然”乃沙孟海的老师、清光绪年间举人张原炜[5]题写,让人深感熨帖。
闲乐亭又称八角铁亭,后也被迁移至北首,其西侧濒水,临书楼、尊经阁等。尊经阁系附近府学孔庙移建[6]的原物。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与关帝庙相对应。关于宁波府孔庙和鄞县孔庙,在《宁波府志》《鄞县通志》等均有记载,并附有建筑图。
中山公园内有薛楼。薛楼乃为纪念薛福成所建,是座二层洋房。薛福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任宁绍台道,次年被派出使英、法、意、比。其好读善思,又喜欢莳花弄草,故曾以独秀山为基础扩建花园,假地播殖,以娱朝夕。薛福成《后乐园记》记有:“因取宋贤范文正公先忧后乐之旨,名之曰后乐园。窃思古之君子,无时不忧,无时不乐。”其书味在胸,甘于陈酒。
近邻还有建于1928 年的小楼,人称小花厅,原为宁波商会建筑的一部分,亦是早期宁波帮人士重要活动场所。

公园内的独秀山,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宁波卫镇抚司镇抚张和所建,其认为宁波因四明山而得名“明州”,而城内无山,为打造自己心中的江山,故堆石为山,称独秀山,为宁波现存年代最早的园林假山。时广东布政司左参政刘洪所作《独秀山记》碑,至今依然刻在清凉洞口,所谓“山水助才思也”。
除独秀山外,公园内还有前山和后山两座土山,三山鼎立,一水环绕。另有来禽馆,螺髻亭,滴翠轩,送香亭,眠云、枕霞、偃月、卧虹等亭馆,在此赏景漫步,恬美惬意。
1998 年初,中山公园与老的宁波市体育场合并,扩建改造成中山广场,融古典园林与现代广场于一体,别致的人文环境吸引更多的民众来此休闲游乐。
公园南面的鼓楼,始建于唐朝,是明州子城的南城门,是宁波城唯一留存的古城墙城门建筑,也是甬城重要的历史地标。与鼓楼相伴的督学行署等,史迹斑斓,风貌依旧。同是南向的公园路上,还有建于1954 年的宁波市人民大会堂,其建筑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门楼朝东,重檐歇山顶,上有牛腿承托挑檐枋,枋前施彩绘图案,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许多重大会议和活动,都在此举办。

公园东侧的张苍水故居,则是宁波市十大名人故居之一。张苍水(1620~1664),鄞县人,明末浙东抗清名将。张苍水也是浙东历史上一位彪炳千秋的人物,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鲁王监国,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兼行人司事,进兵科给事中,曾在宁波城隍庙与六狂生举义抗清,其生前所写“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传”之英雄斗争精神,永世长存。
与公园一街之隔的还有屠氏故居。屠氏被称为明代宁波四大家族之一,尚书街即因屠尚书在此建宅而得名。屠滽宅第旧称“屠天官第”,《四明谈助》称其“款为在城第一”。据天一阁馆藏《甬上屠氏家谱》所记,屠滽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祖上。
尚书街还有诸多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宅院民居,如在尚书街上的万氏别第,是万言之子万承勋于康熙年间所建,其建筑极具江南地区特色。万氏乃甬上望族,万言为浙东学派圣地白云庄主人万邦孚的玄孙、万斯同的侄子。岁月不留,韶华如驶,尚人之风,山高水长。

名胜古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例证,公园则是城市的名片和窗口,是时代的写真和历史的映画,是城市环境中最具生命力的公共空间。在宁波中心城区200 多座公园中,中山公园不仅以文化建园,且以文化传承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使之最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来客。缘此之故,述往事、思故人、慕先贤,展示、解读中山公园的人文底蕴以及周边的历史风貌,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历史遗存的价值认知。
本文转载自宁波名胜文史摭拾。本文观点不代表宁波旅游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