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汀,是天一阁·月湖景区中古代建筑最集中和最连贯的区域之一,亦是“月湖十洲”中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其自西往东,依次有贺秘监祠、居士林、关帝庙诸景点,组成儒、释、道祠庙三连贯,但见东迎紫气,西贯碧水,独开南面,北眺从容,白描淡墨,景色幽雅。
经过千年的发展,宽阔的柳汀街从门前经过,间有石雕牌坊“瀛洲接武”坊与“保合太和”照壁,形成了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

宋代王亘咏柳汀诗曰:“临流截得虹霓住,留作憧憧两岸桥。”《四明谈助》载:“鄞西湖之柳汀,当宋嘉祐中,钱集贤公辅始建众乐亭于中央,左右夹以长廊三十间。南渡后,莫尚书将又建逸老堂于亭南。未几而魏王恺至,又建涵虚馆于亭北,遂为十洲绝胜。”
一、因唐代诗人贺知章而建的贺秘监祠
极富意味者,首推唐代诗人贺知章,其名诗《回乡偶书》妙趣横生,激荡心灵。
贺知章(659~744),字维摩,一字季真,唐证圣元年(695)擢进士第,超群拔类,授国子四门博士。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史,奏请贺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开元十三年(725),贺知章被擢为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其性情豪放,好饮酒,善草隶,与李白、张旭等交往甚深,杜甫称贺、李等人为“饮中八仙”,唐玄宗视之为知己,其晚年则自号“四明狂客”,无辞一醉,古今稀有。
与贺知章缘分颇深的宁波,建有贺秘监祠,俗称湖亭庙。宋绍兴十四年(1144),郡守莫将为表示对贺知章的敬意,在其读书故地重建逸老堂,以祀贺知章和李白。后历经重修,专祀贺知章,有《重建逸老堂记》等碑刻。
唐玄宗天宝初,中年的李白来到京都长安,有幸在紫极宫见到贺知章。当时贺知章已八十多岁,身居高位,慧眼独具,称李白为“谪仙”,此后交往愈密,亦常畅叙对饮,成忘年之交。为此,贺知章还特向皇帝举荐李白,唐玄宗面试后,授李白供奉翰林,礼遇有加。
贺知章也曾向朝中举荐过比他小30 岁的文朋诗侣孟浩然,后孟浩然虽不见用,但此事至今为人所颂。孟浩然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或是未到花期,故不轻易绽放,然也佐证了唯独才华最能扛住岁月摧残。

诗国天才李白,向来恃才清高,汪洋恣肆,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在大官多、大师少的龙庭,就像个外来的闯入者,打破了原来的形状与平衡,他敢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研墨,并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千古名句。
他喜欢王羲之,喜欢无所顾忌和一任自然。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因病告老,请为道士还乡,儒、释、道三教相通。离开长安时,唐玄宗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在长安东门外设宴,为贺知章送行,并命文武百官等作诗相赠。身临其境,李白情激于脑,意发于胸,挥毫而就《送贺宾客归越》诗: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镜湖即鉴湖,李白诗意为,住在会稽的王羲之喜爱白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道教经典之一的《黄庭经》,并以所养的一群白鹅作为报酬。此诗把贺知章比作王羲之,极言贺知章这位大书法家回到山阴,《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将再次发生。
时有30 多位达官贵人当场作诗,且事后结集,唐玄宗亲为作序:
天宝三年(744),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五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宠行迈也。岂惟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乃赋诗赠行。
三年后,李白特意来浙江拜访贺知章,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不料却惊悉老友已离世的噩耗,感慨万端之际,作诗两首,其中的《对酒忆贺监》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天宝十五年(756),唐肃宗李亨于灵武即位,后想念自己的老师,即下诏赠为礼部尚书,诏书云:
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1],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2],侍讲龙楼,常静默以养闲,因谈谐而讽谏。以暮齿辞禄,再见款诚,原追二老之踪,克遂四明之客,允叶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衣而长往。丹壑非昔,人琴两亡,惟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礼部尚书。
李亨饱含激情地追忆了与贺知章相处的美好时光,肯定了他的丰功伟绩,亦指出了其常静默以养闲的另一深意。也许,光环下的人生不一定真实,或许,这也是生命中的另一种境遇。
宋丞相史浩《游东钱湖》诗,亦有“于今幸遂归湖愿,长忆当年贺监游”之句,留下诸多思念。而明末史学家张岱却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之《日月湖》篇中,对贺知章冷嘲热讽。清代史学大柱全祖望,则是力挺贺知章,其《贺公逸老堂碑铭》曰:秘监之生则于甬上,实在城南马湖,有村曰贺家湾,有池曰洗马,以秘监族祖德仁得名。马湖稍北为响岩,秘监钓台在焉。有泽曰高尚。莫将之定秘监以鄞产,盖以此也。
《四明谈助》卷三十八载:马湖,县南五十里,相传贺秘监洗马池。按《旧唐书》称:知章为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池名其因是耶?距池三里曰“贺家湾”,贺姓尚多。尝掘土得断碑,可识者惟“会稽郡贺府君”六字而已。(《闻志》)又载贺秘监故宅:一在句章小溪之马湖;一在响岩山,亦秘监隐处,今名“高尚宅”。(《闻志》)
先生归后,筑室四明之鹿亭樊榭,时往来稽山。卒年八十六,葬于会稽。肃宗以侍读之旧,赠礼部尚书。自后称四明,辄曰“贺监旧山川”,盖诗人名重本朝,未有过先生者。(《甬上耆旧传》)
《四明谈助》卷三十一载:贺成庙,县东演武场南。分祀贺秘监。旧在江浒之故前堰,名贺家庵,后移建今地。额曰“贺成”,意以贺庵新徙而名之。俗改为“贺丞”者误,贺公未尝为丞也。(《闻志》)
毛泽东主席对贺知章也颇有研究,1958 年2 月10 日夜,专门写信给刘少奇,探讨贺知章诗意,称其胸襟洒脱。
四明山乃“唐诗之路”的中心,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有才、爱才、识才的贺知章功不可没。今鄞江有高尚宅、贺公钓台,梁弄有贺水桥、贺溪,月湖有贺公读书故地,城内原江东区有贺丞路、贺丞巷、贺丞庙[3]、贺公塑像等。他生活的境域似乎很小,但辐射的范围却又很广。据传贺知章还经常骑着毛驴去四明山会诗友皮日休、陆龟蒙等,一路探幽吟唱,载酒载歌。
据资料介绍,自唐代起就有众多诗人游历过“浙东唐诗之路”风景线,留下数以千计的壮游咏志诗篇,四明山因此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宁波佛教居士林
紧邻贺秘监祠,是庄严巍峨的宁波佛教居士林。南宋时,其为涵虚馆,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官方迎宾驿站;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初为家祠,泰定四年(1327)改为驿馆;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始建玄坛殿;现存建筑系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建。

涵虚馆,宋淳熙初,皇子魏王恺守郡时始建于月湖中。元代,并逸老堂改为南北水马二站。明朝时期改为驿馆,馆旁有井,名涵虚井,馆后有外桩。《月湖丈尺图》有记:“湖亭外桩,取碧沚八十八丈一尺。魏王恺,孝宗之子。淳熙元年(1174)判明州。”
佛教居士林在辛亥革命前后,由鄞县边文锦大居士等发心捐资,将其从南门原址迁至现址之后,又经徐文芳林长等发心不断修葺扩建,林内诸座殿宇蔚为巍峨,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瑞气霭林,庄严清净。碧波荡漾的放生池及飞檐玲珑的水云亭,更是构成人见人爱的怡人景观,且已成为佛教居士学习教理、弘扬教义、净化身心的好处所。
《宁波市志》载:宁波佛教居士林,1932 年鄞县姜山人边文锦发起成立,于月湖柳汀玄坛殿改建,推会稽道尹黄庆澜为林长。居士始30 余人,后100 余人,1950 年时为304 人,并于江北岸李家后门设分林。1963 年100 余人。“文化大革命”时停止活动。1989 年6 月修复,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厢房等,时居士约300 人。后又增建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圆通殿、弥勒殿、念佛堂、藏经楼和湖心亭等,成为城市别具特色的宗教场所和人文景观。
“宁波佛教居士林”匾,乃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书。居士林于1995 年成立慈善基金会,救助灾民、残疾人、失学儿童、贫困户等不计其数,又修建孤儿院、敬老院等。此后登记在册的居士逾6000 名。居士林自创建至今始终免费对外开放,外地游客亦常因其门口所挂“一律不收门票”的牌子而感动。
1996 年,宁波佛教居士林在横街镇梅梁桥村建造安养院,占地数十亩,仿古大楼10 多幢,设有佛学图书馆、老年活动室、医疗保健室、讲堂、健身房、念佛堂、素食厅、助念堂等,并开辟200 多个床位,以不营利为办院模式。院内花香四季,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已成为老有所乐、病有所医、临终有人照料的惠民助老工程。
远闻其声,心存高远,不在水边,定在林下。
三、关帝庙
行走在月湖柳汀最庄严的黄墙碧瓦下,面对居士林内佛座下的莲花,感受佛陀的慈悲,聆听大悲咒的梵唱,而后移步仁文义武的关帝庙,则是又一世界。
紧临佛教居士林的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由大门、戏台、正殿及左右厢房等组成。大门牌楼式,戏台单檐歇山顶,内为螺旋式藻井,正殿面阔五开间,前后廊于1990 年重修。2003 年,该古迹归佛教居士林使用。
关帝庙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用作粮店,20 世纪90 年代初还开设过关帝庙商场,并以“十点利”等经营模式闻名甬城,后退商还景。
《四明谈助》卷十八载:
关帝庙,在鉴湖。明崇祯三年(1630),里人大理卿陆世科建。国朝雍正五年(1727),奉旨致祭。前殿奉关帝神像,后殿奉三代裕昌公、公昭公、成忠公神位,每年春秋祭,用太牢。(《曹志》)庙在馆驿桥西,当柳汀之东岸,俗名“湖西陆殿”。
位于佛教居士林门前的瀛洲接武坊,三间四柱式,现存四柱及部分额枋等物。额枋由宁波籍进士黄景章所书。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时任浙江巡抚甘士价等,为宁波府丙午科乡试中举的17 名举人建立该坊。瀛洲,乃海上仙岛名,接武,则含继法前人意。

《四明谈助》卷十六载:
尚书桥,贺秘监祠西桥,今名“尚书桥”;祠东升平桥,今名馆驿桥,俱宋天禧五年(1021)僧蕴臻建,运使陈尧佐题名为“憧憧东桥”“憧憧西桥”。嘉祐间(1056~1063),守钱君倚修。乾道五年(1169),守张津重建。桥成而屋之,翼以石栏。檐楹飞舞,与波上下,壮丽坚致,可支百世,诚一郡之伟观也。侍御王伯庠为记。后,亭废,西桥改名“澄清桥”。明天顺八年(1164)守张瓒为刑部尚书陆瑜立坊,改今名。俱见《敬止录》。
建造陆殿桥和尚书桥时,月湖还是一汪野草丛生的荒湖,当时僧人蕴臻为方便交通建桥后,取《易·咸》中的“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意,将东边的称“憧憧东桥”,西边的称“憧憧西桥”,希望人们往来不绝,友人相互过从。
后陆世科在柳汀建关帝庙,因其俗名为“湖西陆殿”,故“憧憧东桥”被易名为“陆殿桥”,而“憧憧西桥”则因张瓒为陆瑜建造石牌坊于桥西岸,则易名为尚书桥,但依然是城区的古桥之祖。1965 年,尚书桥扩建为双孔平板桥。20 世纪90 年代初,柳汀街因道路拓宽改造,在桥南侧另建起同名公路桥,风雅在神不在貌,遂有斑驳古桥与现代化新桥遥相呼应之奇观。
其实柳汀街在明初就已形成道路,最早只是连接南北月湖的桥路,旧时称其为湖桥西横街,而民间则俗称陆殿桥跟、五圣官庙跟、小巷弄等,又因道路中部乃月湖十洲之一的柳汀,故称为柳汀街。
见境即觉。此境,上可伴大夫,下能亲平民。然则,与历史缠绕须亲历。不若复返柳汀,去谈经问字,去对话名流,去一睹人情,去一览胜概。
知我者近之,胜我者师之,类我者友之。越此三境,尔后皆成文。
【注释】
[1]指竹子。
[2]指尚书省。
[3]今宁波七中址。
本文转载自宁波名胜文史摭拾。本文观点不代表宁波旅游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