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旅游发展历程,我觉得十分有意义。我从事、分管旅游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从溪口到宁海再到宁波,都与旅游一路相伴、一路同行。对我来说,搞好旅游既是亲历性的工作,更是一种化不开的情结。
一、情系古镇,以心结缘
我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奉化溪口镇,从小就对旅游怀有特殊的感情,对旅游行业更是充满美好的憧憬。
我家老房子位于溪口武岭路西段,紧邻蒋氏故居丰镐房。儿时的我,最喜欢丰镐房里的高大银杏树了。每到秋天,抬头望去,满眼都是黄色的海洋,特别是最西面士兵用房前的几棵银杏树,成熟的时候,就有很多白果掉落到我家门口。这个时候,母亲会把白果捡起来,放到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泡一段时间后将外面的种皮洗掉,然后炒给我们吃。那种味道我现在还忘不了。上学后,我每天都沿着丰镐房,经过毛氏(蒋介石原配夫人、蒋经国母亲毛福梅)罹难处,听着街道两边千层饼糕点店伙计的吆喝声,走五分钟左右去溪口中心小学(也就是摩诃殿,蒋经国母亲念经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改成了小学)读书。时不时可以看到游人问路,这个时候我最热心了,不仅告诉他们怎么走,时间允许的话,还会亲自带他们去看小洋房、武岭门、玉泰盐铺、中国旅行社旧址这些地方。结婚的时候,我父母给我准备的婚房,就是在丰镐房北面的独立小院(隔一小路)。尽管当时条件很艰苦,但这里给我和爱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992年,组织上安排我到溪口镇担任撤区并乡扩镇后的第一任镇长。当年因为行政体制改革,考虑到风景区的整体性及管理的需要,将原东岙、董村、畸山三乡并入溪口镇,辖区总面积达到380.6平方千米,成了浙江省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建制镇。当时,旅游工作由党委书记(由旅游局局长兼任)分管,镇长主要抓风景区的基础设施、综合环境建设。作为镇长,我积极推动老镇区综合提升,启动溪口武岭路和茗山江改造、新一街建设等工程,还相继引进蝴蝶世界、中信花园酒店、天柱山庄、桃源宾馆等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态,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和居民对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现代休闲的需求。由于从小到大生活在溪口,镇上的老百姓都认识我,这既激发了自己的工作动力,也增加了无形的工作压力,生怕工作做不好,没有留下美名,反而留下骂名。现在看来,我们那届党委、政府的工作定位是对的,主抓的几个项目对提升溪口旅游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也感到非常欣慰。在溪口工作的两年中,我先后接待过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1997年2月,我离开溪口三年后,调任奉化市委常委兼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及溪口镇党委书记。这是我第二次到溪口担任领导,有了先前的良好工作基础,自己更加胸有成竹。为提升溪口风景旅游区格局和知名度,我们健全完善溪口旅游发展规划,调查摸底蒋氏故里人文景观、雪窦山自然景观、亭下湖等旅游资源,全面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系统优化景区旅游环境,使景区形象逐步提升,接待游客人数也明显增多。同时,在深入调研并报奉化市委、市政府同意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要打造集佛教名山、名人故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一流风景区。这个目标既契合溪口旅游发展实际,又通俗易懂,老百姓容易接受。至今,风景区管委会仍将其作为营销口号。这些努力也为后来打造宁波第一家5A级景区奠定了坚实基础。1997年10月,我离开溪口去奉化担任市委常委、副市长,尽管不再具体分管旅游工作,但我仍十分关注溪口旅游发展,有好的项目就积极推荐,有好的想法就尽快沟通,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天下旅游,宁海开游
谈起宁海旅游,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事情记忆犹新。1999年,组织上安排我去宁海担任常务副县长,按照先前惯例分工,常务副县长分管综合经济、城建交通等。当时,宁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了解到我在奉化担任过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就对我说,做旅游工作我有经验、有想法,这块工作由我分管比较合适。我愉快地接受了。后来,我又历任宁海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始终把旅游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
20世纪末的宁海旅游仍是一张白纸,没有知名度,也没有叫得响的旅游项目。当时,整个宁波大市内,能称得上风景旅游区的也只有溪口。宁海旅游到底该怎么发展?这张白纸该怎么画?我们的确费了不少脑筋,下了不少功夫。
一是挖卖点,启动开游节庆。旅游是知名度经济。一个区域要发展旅游业,有没有叫得响的卖点是关键。在我大量调研、听取各方意见时,一些关注宁海旅游发展的同志向我推荐:400多年前,举国公认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是从宁海开始他遍布大半个中国的伟大游历的,《徐霞客游记》就是从宁海开始写的。怎么把这个卖点打响呢?我们从2000年开始策划,重点打响徐霞客开游地品牌。2002年,宁海举办首届徐霞客开游节,时间定在5月19日。这既取了“我要游”的谐音,也是《徐霞客游记》开篇书写的日子。到2019年为止,中国(宁海)开游节已经连续举办17届,并逐渐演变为集民俗文艺表演、体育竞技、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品展销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同时,我们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并持续撰写全国“两会”议(提)案,建议把《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定为“中国旅游日”。经过我们整整十年的连续呼吁,最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011年3月30日通过决议,正式设立“中国旅游日”,时间就定在5月19日。这标志着“天下旅游,宁海开游”品牌名气全面打响。
二是突亮点,打造温泉景区。温泉在华东地区并不多见,是宁海旅游的亮点,而且宁海温泉的水质在全国名列前茅,最适合休闲、养生、保健旅游,在华东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国画大师潘天寿和文坛泰斗郭沫若都曾留下墨宝真迹。宁海森林温泉(天明山南溪温泉)还是中国三大著名温泉之一。宁海温泉以前由省政府管理(称浙江省人民政府疗养所),后委托宁波市政府管理(改称宁波温泉疗养院)。1999年底,宁波市政府决定将温泉管理权下放给宁海,我负责具体的接管工作。当时,市主管部门意见是还要保留一幢楼归市里管,我认为这不利于温泉整体开发建设。在我的力争下,最终整个温泉和林场全部交由宁海县接管。我们接手时,这个地方只是一个仅有温泉功能的疗养地,基础设施已经很破旧了。我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发现此处不仅有优质的温泉资源,而且有丰富的森林自然资源,可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就聘请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教授,组织编制了景区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总体规划,提出要以景区的理念开发温泉资源,充分发挥温泉森林公园作用,开辟旅游步道,完善旅游设施,积极打造长三角森林温泉旅游目的地。同时,我们根据宁海温泉景区建设情况,进一步推动管理体制创新,成立宁海县温泉风景区管理处,强化政府对温泉资源、森林资源等的管理职能,经营性业态向市场开放,先后有双林集团、南苑集团参与开发和建设,推动温泉场所从“一枝独放”变成“众花争妍”,服务领域由“深闺藏娇”转为“面向游客”。2008年,宁海温泉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宁海旅游的华丽名片。
三是抓重点,推出生态旅游。宁海全域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是宁波市内最高的,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高达3144个/cm3,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大县。如何利用好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是我们每届县委、县政府都在考虑的事情。21世纪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契机,打出“中国天然氧吧”等金字招牌,策划组织“当代徐霞客”评选、重走霞客古道、霞客节点城市推广联盟等活动,全面促销宁海生态游。同时,我们重点推进一批依托宁海山水生态资源的旅游项目,如有长达2.5千米险峻奇异瀑潭风光的野鹤湫景区,被徐霞客盛赞为“峰荣水映、木秀石奇”的梁皇山景区,保留古代采石风貌的伍山石窟景区,以及集观光、游乐、休闲度假、野营探险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天河景区(浙东大峡谷),还有前童古镇、强蛟群岛等,从而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游客来宁海享受生态休闲生活。宁海生态休闲游的品牌从此全面打响,也奠定了宁海旅游格局,并为今后宁海获得“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发展十佳县”等荣誉称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把节点,发展乡村旅游。宁海是农业大县,农业发展在宁海经济发展舞台上历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如何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宁海农业产品种类多,但都不成规模,没有规模就难以形成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知名度。因此,我们一方面抓土地流转,促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抓主导产品,打响品牌农业。我们确定了十个主导产品,根据农产品的不同原产地、不同季节,陆续推出宁海白枇杷节、油菜花节、蛏子节、桃花节、对虾节、洋芋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不仅引来了大批城乡游客,也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了宁海旅游的影响力。同时,我们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把民宿经济作为推动区域改善提升、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并带头联系指导桥头胡街道双林村的新农村建设,明确要把双林村作为一个景区来建设,把农房作为民宿来改造。有一次,为了推进民宿经济发展,我把县四套班子会议放在双林村开,让大家都去了解民宿、住民宿。当时,宁海县委、县政府根据宁海民宿发展现状,专门出台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融入传统元素,推动民宿蓬勃发展,使宁海民宿经济发展等多项指标位居省市前列。
三、农旅相融,力促发展
2013年5月,我担任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三农”,同时兼任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根据副市长传统职责分工,旅游归口商贸线。鉴于乡村旅游是宁波旅游的短板,我向市长建议,把“三农”和旅游统一起来。当时我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宁波市乡村旅游是短板,和“三农”结合起来有利于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要素,促进融合发展。二是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发展整合起来,可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反过来通过乡村旅游巩固建设成果,实现农民致富和乡风文明。农村有资源,城市居民也有出游的需求,坚持两者融合,就能把乡村旅游这块短板补上去。三是有利于提高宁波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从而加速推进宁波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市长同意了我的建议。由于市里明确了这样的分工,我要求各区县(市)政府分工与市里相统一。
刚接手宁波市旅游工作时,我们对宁波旅游重新作了些思考:首先,宁波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项目也很多,但品牌不够硬、名气不够响。其次,以观光型旅游为主,参与性的主题公园、体验型项目较少。再者,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这两块基本是空白,现有的大多数是农家乐,只能吃吃农家菜,档次非常低。鉴于这些短板和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和仔细研究,提出要打造“中国一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制定一系列引导旅游休闲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规划纲要和行业标准,先后引进及建设方特东方神画、华侨城、罗蒙环球城、杭州湾水世界等旅游项目,协调推进天一阁·月湖景区创建5A级景区及东钱湖获评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逐步实现城市旅游向旅游城市的转变。
担任副市长的三年时间中,我尤其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们的工作中,绿水青山怎样才能转化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如何才能贯通起来?我认为最好的桥梁是发展乡村旅游。宁波人均只有六分耕地,农民要奔小康,仅靠这六分土地,就是绣花也绣不出现代化来,那么农民、农业、农村的出路何在?所以不管是从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奔小康、农业增效益,还是从人们亲近自然、追忆乡愁来说,发展乡村旅游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从资源禀赋看,宁波有山、海、湖,有农业、林业、渔业,有名村古镇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这些都可以挖掘。从市场角度看,旅游业正处在从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型转变阶段,农村对城市居民来说就是一种别具情趣的享受。
2015年3月,宁波市乡村旅游工作推进会召开
2015年9月25日,“乡约宁波”乡村旅游直通车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
在大量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宁波市乡村旅游提升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四明山区域旅游发展实施细则》《宁波市乡村旅游项目补助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出台了督促考核、评优评先、“叶级”评定(民宿等级评定)等相关规章,初步为宁波乡村旅游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为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我们建立了农办、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旅游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农业农村部门在年底拟定第二年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名单时,要经过旅游局同意,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都要融入旅游元素。比如乡村停车场可以作为游客集散中心,特色规模的农业基地可以打造成农业公园,农村零星空余的农房可以变成各类档次的民宿,等等。如此新农村建设完成了,也就具备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不仅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还让百姓口袋鼓了起来。
对于怎么发展乡村旅游,我们确定了民居民宿、观光农业、休闲渔业、森林氧吧、时令美食、登山步道、乡愁记忆等业态,促进乡村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转变,努力“把田园变成公园,把农区变成景区,把劳动变成运动,把农房变成客房”。譬如农业种植的时候考虑观赏性,种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卖景观,像水稻田、油菜花田等都可以变成景点。最典型的是奉化的桃花、江北的花海、宁海的油菜花、余姚的樱桃、慈溪的黄花梨、海曙的红枫、镇海的金柑、象山的开渔节、北仑的葡萄等,这些景观都可以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我对四明山旅游发展倾注了很多精力。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意见,由我任四明山区域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市委、市政府为什么这么重视四明山呢?一方面,宁波几大“水缸”——亭下湖水库、周公宅水库、皎口水库、四明湖水库等都发源于四明山。四明山区是宁波农村最贫困的地方,种植花卉是山区人民的传统产业。过度种植尤其是大坡度山体种植花卉,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既影响水源地的保护,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四明山区生态良好、人文历史丰富,如溪口是蒋氏故里,梁弄是红色经典景区。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生态系统类型和环境敏感性,我们提出要以“三门、三线、四区”为抓手,积极发展四明山乡村旅游,把卖花卉变成看花卉,卖盆景变成卖景观。打造“三门”,就是要把鄞江镇、溪口镇、梁弄镇建设成为四明山区域三大旅游门户,成为休闲、旅游信息和交通集散中心。谋划“三线”,就是依托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底蕴及四明山山乡风情、养生度假资源等优势,着力打造唐诗之路线、山乡风情线和生态养生线。建设“四区”,就是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西部健康运动休闲区、北部养生养老度假区、东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四大功能片区。此外,我们还谋划建设了四明山夏家岭、狮峰台、妙高台、栖霞台、松海台、龙观台、樱花台、它山台、华光台、四明台等十大观景平台,这些都是宁波大学建工学院师生在四明山上通过考察勘测精心选择的最美地点。建成后,游客就可以尽情享受“藏”在深山老林里的美景。这样一来,环境保护好了,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民宿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为促进宁波民宿产业发展,我们作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出台《关于加快民宿经济发展推进农旅文深度融合的意见》,成立市民宿经济发展协调小组,制定民宿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民宿政策鼓励扶持,有力推动了宁波民宿经济发展。二是市旅投公司专门成立乡旅公司,体现政府对发展民宿的重视,撬动民间资本的投入,并成功开发了海曙李家坑、宁海王干山、宁海雁苍山等项目,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三是注重民宿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总结推广奉化大堰“公司+村+农户”的模式,即镇政府组建乡旅公司(一路上乡村旅游经营有限公司)引领农户办民宿,农副产品由乡旅公司统一包装、销售;余姚柿林村“专业公司+农户”的模式,即专业民宿公司除自己经营一部分外,还鼓励农户按照公司标准改造民宿,并提供旅游客源。这两种模式有利于规范民宿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因此,宁波市民宿发展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采取了政府引领、政策推动、模式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发展走势良好。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普通民宿集聚点,如象山茅洋、宁海胡陈、奉化大堰、余姚梁弄、北仑春晓,还涌现了不少精品民宿,如龙观禅那、树蛙部落、饮海三湾等,非常受欢迎。
发展乡村旅游时,我们尤其注重个性发展、因地制宜、独树一帜,不论民宿、观光、体验,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何处不是景点?那么怎样来营造特色?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并充分激发各区县(市)旅游部门和乡镇(街道)的积极性。只要是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我们都鼓励支持,并给予适当配套补助。就以农时、农节、美食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来讲,现在几乎每个乡村都有,如李家坑柿子节、晓塘白玉湾葡萄节、长街蛏子节、杖锡樱花节、胡陈芋艿节等。以民宿食品为主题的活动较为出名的有胡陈麻糍节、前童豆腐节、梁弄大糕节等。这些旅游活动如满天繁星一般,熠熠星光点缀着宁波乡村旅游发展长空。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宁波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总人次1.25亿,旅游经济收入2005.7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人次4307万,乡村旅游经济收入47.5亿元,民宿床位达22911张。
一步一个脚印,一环紧扣一环,我目睹了一代代旅游人的接力赛跑,见证了宁波旅游这30多年来的发展巨变。刚开始,眼看着本地老百姓纷纷走出去旅游,来宁波的游客却不多,心里特别着急。如今,宁波旅游业已初具规模,旅游目的地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文旅”融合后,“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这又给宁波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相信,未来这艘“甬”字号游轮一定会在旅游浪潮中顺风远航!
作者系宁波市政协党组原副书记、副主席,宁波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
本文来源《宁波旅游的故事》,宁波市政协文史委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转载自宁波旅游的故事。本文观点不代表宁波旅游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