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说起赏桂花的好去处,大抵是会谈到保国寺的

秋天到来的时候,甬城总是少不了桂花香。而宁波人说起赏桂花的好去处,大抵是会谈到保国寺的。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千年古刹和寺内三千余株阵阵飘香的桂花,静静地定格在甬城的秋天。

“虫不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不积尘。”在宁波江北洪塘镇的灵山之麓,有一座神奇的保国寺。保国寺历史悠久,创于东汉,建于唐代,兴于北宋,现存大殿即为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所重建。是江南古老、保存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江南一绝的古建筑瑰宝。

保国寺大门
保国寺大门

保国寺内殿宇古老素朴,园林绿树繁花,是一个罕见的文化、生态完美交融的旅游园区。它坐落在宁波市江北区灵山山腰,自南向北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和藏经楼。两侧有钟楼和鼓楼连接其他建筑,错落有致,大殿前有水池,池水清澈,四季不涸。寺内大殿为北宋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来到灵山脚下,穿过石门,拾级而上。大片的绿色一下子就撞入眼帘,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绿叶的气息,感觉身心都被净化了。抬头看见阳光下的绿树郁郁葱葱,树叶掩映下的屋檐高高翘起。路的台阶旁设置了很多石凳,走累了就可以停下来坐一坐。看看灌木丛里的小壁虎和零星的各色小花。

阳光穿过枝叶间的缝隙,洒在石板路上。两侧的流水声和鸟叫声,柔柔地传到耳朵里。仙人桥位于山腰,传说中是仙人在此过桥,引灵龙喷水。年代久远的石桥,长满了斑斑驳驳的青苔。但桥两侧雕刻的图案却依旧清晰可见,桥柱上的神兽也依旧保持了当年的风采。

从桥洞往深处望去,是一汪碧绿的潭水。山壁上斜斜地伸出许多树枝来,高处留下的泉水到了谭中渐渐趋于平静。仙人桥的两侧又是巨大的陡坡,形成的落差让高处落下来的泉水不断碰撞。绿树包围着的仙人桥,伴随着灵龙泉,隐隐地透出些神秘的气息。

位于山腰的灵龙泉的潭水澄澈,倒映蓝天。谭沿有舞爪巨龙的造型,常年流水,跌落溪谷,龙尾隐于临潭山涧。龙潭泉水飞喷而下,氤氲水汽难以分辨,唯有声震远近,摄人心脾。回到主路的石阶上,转眼看见左边的聚龙隐溪亭。从山上下来的祖孙三代坐在里头休息,聊着今天的所见所感。

石阶两侧的绿植郁郁葱葱的,长满了整条步道。听老人家讲,这里头可有不少珍稀植物,感兴趣的人不妨停下脚步找一找。顺着石阶再往上,就到了叠锦堂。作为上山之后的第一个平台和休闲宴饮的场所,这里有着不少的人气。

叠锦台,建于清康熙年间。三面峰环,一面开奇,取“天地自然之锦,叠然献于亭前”之意而得名。廊下都挂着或黄或红的灯笼,绘着梅兰竹菊的图案,写着千年木构保国寺的字样。微风轻拂,竹制的灯笼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遥远的故事。

凭台远眺,可见山间浮现翠霭虚亭叠锦,也览山下阡陌纵横,慈水东流。坐在台边的竹椅上,低头望着山间石阶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总有种闲看浮世的错觉。

保国寺大殿
保国寺大殿

从叠锦堂出来,遇上从保国寺大殿们游览下山的游客们。听他们热烈地讨论着保国寺的建筑奇迹,夸奖着周围的环境。继续往高处转过两个弯之后,终于来到保国寺的门口。

“天下名山僧占尽”,在灵山的山腰幽谷中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刹——保国寺,又名灵山寺。推开历史的木门,走进保国寺。广场上的小孩子嘻嘻哈哈地奔跑着,穿梭在大树之间。爷爷好脾气地跟在后面,嘱咐他慢点跑慢点跑。

在广场靠近天王殿的一侧,立着两座唐代经幢。东侧这幢建于开成四年,由幢座、幢身、幢顶组成,八边形平面。幢座采用须弥座式,束腰部分每面做一壸门,内雕一佛像,座顶刻仰莲及卧龙,幢身刻陀罗尼经,幢顶于飞檐上覆一带云纹的顶盖,其上应有宝顶,已经缺失。

天王殿为宣统三年(1911年)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仍留有宋代建筑布局的遗痕。五架梁及下檐与上檐顶部蜀柱间的双步梁、下檐穿插方皆用月梁,上下各层梁间施带有雕刻成花篮形大斗式驼墩,富有装饰性。七架梁与随梁方之间施隔架科,隔架科的木雕尤为考究。另外在下檐柱外部还有向前挑出的牛腿,上承挑檐檩,以托屋檐。牛腿本身也作了浮雕人物故事加透雕花卉,这种做法常见于清代江南建筑。

保国寺大殿
保国寺大殿

此殿前下檐和上檐四周皆施斗栱,柱头科自大斗中挑出带有雕刻的异形构件,直至挑檐檩下,与牛腿上的花篮形斗栱相交后继续挑出,至檐椽头。

净土池是寺院中唯一的南宋时期建筑遗物。据寺志载池长四丈八尺,宽二丈二尺,深丈许。净土池出现在大殿前的院落中,居于中轴线的重要位置。在南宋时期寺内还曾出现过“十六观堂”建筑。据嘉庆十年寺志载,仲卿“立净土观堂、凿池种莲,欲招社客,继东林远公之风。”后来十六观堂被废弃,仅留下了净土池,它成为信众们所认同的佛国净土概念的象征。

到了清初,前明御使颜鲸为它题名为“一碧涵空”,人们更加对它情有独钟,特别是池中种有四色莲花,尤其受到人们的钟爱。汉代骠骑井尚存,位于大殿石阶前,名骠骑井,以附会汉骠骑将军舍宅为寺之说。旧时曾为寺院僧众生活用水主要来源,据传当年水质清冽甘甜。

大雄宝殿,它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特点鲜明,采用的是厅堂式构架体系,平面布局呈正长方形,进深大于面阔。斗栱结构复杂,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达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强受力效果。以小拼大的四段合瓜棱柱为中国最早的实例,柱身有明显的侧脚,既省材又牢固美观,为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

阑额两肩有卷杀,额下采用了蝉肚绰幕构件,额枋上有七朱八白彩绘。这些独特的设计使得大殿结构极为科学,通过保持空气流通而让殿内不结蛛网,不积灰尘。既能长年保持清洁,还使整个大殿没使用一枚铁钉,仅靠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就将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令世人惊叹不已!

观音殿原名法堂,始建于南宋绍兴时期,清多次重修,乾隆五十二年重建了法堂,奠定了今日所见的样子。民国九年也曾经进行过翻建,并易名观音殿,供奉观音。曾列历代观音造像。现在的观音殿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如今作为一个介绍保国寺建筑特点的展览馆。从宋代千年木构建筑的角度出发,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保国寺的建筑魅力。

同一个院落里的东、西厢房则是从古代建筑巧匠入手,介绍了保国寺的建筑特色和设计理念。

保国寺观音殿
保国寺观音殿

藏经楼是民国九年以后建造的建筑,也是保国寺最后一次展拓基址的产物。藏经楼所在的位置较法堂高处7米多,该楼本身面宽为五开间,硬山顶。前部附加一前廊,结构与主体脱开,但山墙却连成一体。该楼梁架采用抬梁式构架,前廊构架一层立石柱置横梁与主体构架的檐柱相连,同时向前挑出小披檐。二层则只有一排细细的木柱,上部带有独立的前后坡小顶,在后坡置垂莲柱、插方穿式短梁,与主体构架相连。

藏经楼在主体构架在梁端或入柱处皆有带木雕的梁垫,前檐廊木雕装饰增多,尤其是二层,作成船篷轩式天花,在轩梁及垂莲柱等构件上皆有较多的木雕。另外一层前廊用石柱及石础,在石础上也做了雕刻。藏经楼现在已经将一层开放为沉浸式影院,用影像效果带大家游览保国寺的过去与现在。藏经楼的门窗带有浓厚的中国近代建筑特点,如前檐的柱间通间所施多扇木框玻璃窗,山墙所施带有弧形窗眉的双扇木框玻璃窗等。

穿过藏经阁,来到后院。展示厅里正在播放保国寺的纪录片和历史沿革,从安徽来旅游的一家三口坐在长板凳上看得入迷。穿过绕满藤曼的长廊,再跨过古色古香的小拱门,就走进了古建筑博物馆。古建筑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建筑模型。从唐代到清代的代表性古建筑,都在这里被详细介绍着,方便建筑爱好者一览其详。

远眺保国寺
远眺保国寺

离开博物馆,穿过几个长廊,突然就在一个平台拥有了广阔的视野。抬头看见高翘的屋檐和檐上栩栩如生的雕像,精致的石雕把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令人不得不赞叹。

鼓楼的建造年代为嘉庆十三年至十五年间,处在寺院中轴线东侧。一层设有腰檐,南侧翼角起翘,北侧未做翼角,用坡顶直通相邻建筑。到了二层,鼓楼在平面上当中的一间放置寺鼓,具有抬梁式构架,上覆歇山顶。除此之外,左右还有两个楼梯间,南侧的隐藏在另一个坡屋顶下,而一层腰檐南侧的翼角依然保留。鼓楼上扬的飞檐翼角轻盈优美,为大殿前的院落氛围增加了几分勃勃生机。

“总是爱来保国寺走一走,从小到大最常来的寺庙就是这儿了。慢悠悠地爬爬山,然后到千年古寺里头走几圈。就觉得这些历史建筑总有种神奇的力量,来了这里,人就安静下来,心也没那么浮躁了。”年近七旬的方爷爷笑着说。下山的姐妹俩有说有笑的,”小的时候阿爷就经常带着我们来,爬到灵山顶上也是常有的事儿。也就把来保国寺当作一种习惯了,得了空闲就会来走一走。虽然有些变化,但总觉得跟小时候和给我们的感觉很相似。”

“宁波人总是要来保国寺的,不管能不能上香,我们依然对这里有信仰。这里头的建筑啊、树木啊,都是上百上千年的,哪个阅历不比我们多呢?来这儿走走看看,也算是一种怀念了。”斜阳洒下的时候,保国寺依旧静静地藏在灵山山腰,微笑着俯瞰众生。秋意再浓一些的时候,桂花园就会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秋风拂过,桂花簌簌而落。你的记忆中又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呢?

本文转载自宁波头条 (nbtt818)原创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宁波旅游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07-26 下午2:21
下一篇 2025-07-26 下午2:4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74-87654321

在线咨询: QQ交谈

电子邮件:4370630#qq.com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